expr:class='"loading" + data:blog.mobileClass'>

黑鮪魚-クロマグロ(本鮪)

2013黑鮪季也差不多尾聲了。
每年的4月底〜6月初,所謂的黑鮪季。

由東港第一鮪拉開序幕...

bluefin_tuna

坦白說,不愛吃生魚片的我,其實也吃不懂什麼叫"極品珍饈"...

不過,視為專業!
我一定不會告訴您,我不懂黑鮪魚。


饕客總是馬上能知道商品的價值
下巴 皮  


台灣所謂的黑鮪魚,指的是北方藍鰭鮪,
也就是太平洋黑鮪,為最大型的黑鮪!
太平洋黑鮪與大西洋黑鮪分為兩個亞種,是高度的洄游性魚類。
太平洋黑鮪在每年的4月〜6月會洄游至西太平洋產卵,
台灣於此,在學術研究和海洋經濟上便佔了極大優勢。
洄游  
網路引圖


工作的關係,接觸黑鮪也有6、7年了,市場的確改變不少,
逐年減少的魚獲,讓得標價也是年年新高,近幾年環團的積極,也讓數量日漸稀少的黑鮪能受到世人的重視。


到這,開始有尷尬的感覺了...
真的!再這樣捕下去,遲早會絕種!


試想,不說台灣。
黑鮪魚全球消費量約佔75%,最大的消費國-日本。
黑鮪魚在西太平洋產卵後,幼魚隨黑潮游向日本本州、日本海,被捕走的幼魚呢?
這真的是該去著墨的議題,不分國籍!
這是人性的根本面,不是你我的自我約束能解決的!
我認為只有發展人工圈養一途...


IMG_0429  


黑鮪不同於黃鰭鮪,單位經濟價值高,
全身各部位都有不同價位。
鮪魚部位  

頸肉下巴、尾,都有一定比例的價格,

肉就分部位來決定價位。


很多朋友總是搞不清楚來問,這邊就單純介紹,
至於味覺?
太主觀,就不下定論了。
剖面

腹原型

IMG_3331   

三角(トロ):位於下巴正後,與上肚下刀處之間的三角區塊,俗稱三角油。

油脂分布密度最高,量少,價位往往很令人驚豔!
三角 未命名 - 5  
(大トロ):鰾線以下肚肉部分。位於肚肉前半部,油脂比例高且分佈均勻。


中腹(中トロ)鰾線以下肚肉部分。位於肚肉中後半部,油花與肉較平均分佈。
IMG_3380  


皮油(あかみ):鰾線以上背肉皮下部分。
相較於肚肉,油花少些,多的是清爽又不乏油脂的圓潤口感。


下圖部位位於中後段近尾巴,皮下筋的分布比較多
IMG_3363  
IMG_3334IMG_3369  
赤身:其實不易明確標示,沒有油花的部分皆能稱之。
嚴格來說,以中骨為圓心至油花出現部,皆能稱為赤身。
惟依部位不同,再論品質高低。


下圖為尾端皮油上部赤身,價格較低
IMG_3394  

說來,黑鮪魚是悲情主角也不過份。

長輩應該都知道,以前鮪魚沒啥人要吃啊!
紅肉腥味重,口感也不好,日本人也認為這是下等人,是貓吃的骯髒魚肉。


20世紀以來,黑鮪魚一翻身,成了美食菜單。
驚人的交易價格也帶動了龐大經濟效益背後的代價-滅絕


這邊提到的黑鮪生態和生物習性很少,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去搜尋黑鮪魚的相關資訊。
(當然不是吃的方面!)


我不衛道。
吃,當然不能少!能永續,才是正途啊!
任何一種生物滅絕,都是可惜而已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